《细胞》重磅:中国科学家揭秘社会阶层跌落致抑郁的神经机制!浙大胡海岚团队发现其中神经回路,验证社会竞争假说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俗话说“站得越高摔得越惨”,我觉得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巨大落差,给心理带来的冲击也是相当猛烈(此处应有一些回忆过去)。
当人在社会上取得更高的地位,那么失去这个地位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导致人类抑郁的压力都是社会因素引起的,其中社会地位的丧失更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风险因素。曾有研究发现,当男性失去原有社会地位,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3-4倍。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人类身上,其实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乃至家禽、两栖动物和鱼类中都能观察到。
近期,浙江大学的脑科学家、抑郁症领域大牛胡海岚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1],研究者们发现了小鼠社会地位丧失后致抑郁的“反奖赏”神经环路,并找到了两种干预思路。有趣的是,这一神经环路的作用机制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社会竞争假说”形成了印证。
论文题图
抑郁似乎已经成为时代的底色,尤其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放大了抑郁的风险。
抑郁看似“猛于虎”,但是在漫长的进化旅程中,社会地位丧失导致抑郁却并没有被“进化”掉,这说明抑郁状态实际上是有一定功能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依照社会竞争假说,抑郁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适应,它强化了失败者的屈服行为,实际上避免了个体重新投入竞争而可能带来的更多伤害,也减少了社会内耗。
胡海岚团队发表的新研究,就从神经机制的角度验证了这一假说。
研究者使用“钻管测试(dominance tube test)”来衡量小鼠的社会地位。简单来说,就是把两只小鼠头对头放进一根细管,为了穿过管子,必须有一只小鼠先退出才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地位较低的小鼠会主动先退出。
不过在这次实验中,研究者们人为将低社会地位小鼠身后堵死,这就使得下位者想退步也不成,只能逼迫上位者退让。每天重复实验,4天之后,高社会地位小鼠就“放弃挣扎”,很快就主动退让了。
这意味着,高社会地位小鼠丧失了原本的地位。在其他实验中,也可以观察到它们失去了原本在群体中的优势地位。
钻管测试强迫小鼠社会地位跌落
研究者做了强迫游泳实验(FST)和糖水偏好实验(SPT),发现这些社会地位丧失小鼠“求生欲为0”、“提不起劲吃饭”,陷入了明显的抑郁状态。
不过这种状态仅出现在外力强迫作用下,如果是小鼠自然地没有竞争过更强的对手,是不会“抑郁”的。
这让研究者想到了一个理论,奖赏预测误差(RPE),这指的是低于预期的奖励或者是超出预期的惩罚会导致大脑的负面信号。本来以为能赢结果输了所以抑郁了,是不是和实验的结果很符合呢?
这促使研究者们把目光转向了所谓的“负奖赏中心”,外侧缰核(LHb),它响应的正是厌恶刺激和回报低于预期的结果。
果然,研究者们发现,社会地位丧失小鼠的LHb神经元被激活了,这会抑制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神经元。我们都知道多巴胺是大脑的重要奖赏物质嘛。
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抑制编码社会地位的脑区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降低小鼠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它在竞争中的退却。而mPFC到下丘脑(LH)的神经活动之前已经被证实可以调控小鼠的生理行为和社会地位。
本项研究建立的负反馈神经回路
如此,就初步形成了一个负反馈的神经回路。越是失败,越是抑郁,越是失败,越是抑郁,越是失败……
相信很多读者都见过“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当个体暴露在不可避免的厌恶环境中,它们就失去了逃离其他可避免的厌恶环境的能力,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与研究中高社会地位小鼠屡“被失败”后就真的失败了颇为类似。
激活mPFC能够保护小鼠免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本项研究中研究者们也同样通过激活mPFC保护动物免遭社会地位丧失带来的抑郁;另外,抑制LHb活动或使用氯胺酮缓解抑郁样症状也能起到效果。这为防止社会地位丧失导致的抑郁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神经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中只使用了雄性小鼠,因为实验中涉及的社会竞争实际上只适用于雄性小鼠,关于女性的社会压力引起的抑郁,还需要寻找更加适用的动物模型。鉴于女性诊断抑郁的可能性远超男性,这迫不容缓。
最后,胡海岚在《科学》的报道中表示,这项研究还是给了我们人类一些非常实用的提示——“不要把赢当做常态”,毕竟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嘛。
看这里↓《细胞》发表《自然》《科学》评论,汇集了CNS的厉害论文
参考资料:
[1]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576-8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602-3
[3]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en-alpha-mice-are-trounced-weaklings-they-spiral-depression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